首頁 > 知識分享 > 國際貿易 > 智能合約與區塊鏈 – 從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談起

智能合約與區塊鏈 – 從國際貿易供應鏈金融談起

2018/10/01
目錄

家大業大的A董再度出現,這次他提出一個讓人很困惑但很有科技感的問題,A董問道:

「F公司邀請我在中國大陸的工廠加入他們組成的區塊鏈金融平台,這是什麼新花樣?我為什麼要加入?」

「區塊鏈啊,就是比特幣的基礎技術。」

「比特幣?好像很投機嘛,B董投資了不少錢在挖礦,他說比特幣價格起伏很大,心臟要很強才行,我加入這種東西做什麼?」

「不是這樣的,區塊鏈金融平台和炒作比特幣完全是兩回事,惟一的共通點是他們都使用區塊鏈技術。」


近年來,由於比特幣交易衝出了天價也衝出名氣,要向人們解釋區塊鏈技術時,往往直接引用比特幣做例子。但是區塊鏈技術其實只是相關服務平台的基本架構,可以發展出很多不同層面的應用,其中已經開始實驗性應用而與臺灣貿易及製造業相關的,就是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開發出來的供應鏈金融。本文以下將就這個金融科技發展的新趨勢加以介紹。

何謂區塊鏈技術

區塊鏈是由一套嚴謹的加密法(encryption)演變而來的技術,透過複雜的公鑰與私鑰設置,系統會自動將透過區塊鏈網路進行的交易資料分送到每一位參與者手中,但是每一位參與者都只能在自己的權限內使用及變更交易資料;而最重要的是,為何稱其為區塊鏈?因為這個技術是使用「區塊」與「鏈結」確保交易資料無法篡改。其中「區塊」主要是利用計算「條件雜湊」(Conditional hash)保護資料,而「鏈結」主要是區塊與區塊之間利用「前區塊雜湊」(Previousblockhash)鏈結起來,由於篡改區塊內的交易資料已經很困難,區塊與區塊之間又被鏈結起來,等於篡改一個區塊要把所有的區塊都一起篡改,因此在合理的時間內根本不可能。

建立一個區塊鏈平台,簡要的流程如下:

一、  由發起人建立第一個節點(node),節點指的是在伺服器(server)內安裝節點軟體(node software)與帳本(ledger)。

二、  邀請參與者在自己的伺服器內安裝節點軟體與帳本,每個參與者都是一個新的節點。

三、  節點與節點之間經由點對點網路連線(peer to peer network connection)軟體進行資料交換。

四、  參與者可依交易權限將自己的資料輸入節點,節點再將交易內容溢散傳遞(propagating)給所有的節點,每個節點都擁有完整的交易資料。

應用區塊鏈技術所形成的交易紀錄系統,並不需要透過一個有控制權的中間機構來撮合或認證,對於有多數當事人參與的交易架構,可以用更快、更安全且更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財產交易、稽核與監管,也可能將原先需要許多工作天才能完成的支付結算工作縮減為當日完成。

區塊鏈技術如何打造智能合約

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是1995年由法律學者尼克·薩博(Nick Szabo)提出來的。根據薩博的定義,智能合約是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promises),包括合約參與方可以在上面執行這些承諾的協議。智能合約平台一旦建置,所有在平台上的參與者只要輸入符合合約條款的資料,平台就會自動將參與者間的交易處理完成。

智能合約的概念在被提出的時候僅止於構想,在區塊鏈出現之前,所有的平台都有一個中心控制者,一旦中心控制者失能或被駭客攻破,整個平台將會崩壞。區塊鏈技術可以用來打造參與者共享的智能合約,主要有四個原因:

一、  安全與共享帳本系統:

由於區塊鏈技術是以記帳的方式永久紀錄參與者的所有交易行為在每一個節點的帳本上,除非有一半以上的節點被攻破,否則不可能竄改其中的交易資料;此外,共享機制打破了不同產業各營運中心的藩籬,過去不同產業、不同單位想要確認交易紀錄,彼此間有重重限制,共享的帳本系統可以使參與者看到被授權觀看的交易紀錄,進而加速相關交易進行。

二、  數位化的合約系統:

由於參與者是將合約裡的交易方式等商業條款數位化後以編碼的方式寫入系統,因此,系統會按照各方同意、授權的合約內容自動進行相關交易,無論是企業、供應商或者是客戶都不用擔心交易作業機制會與合約不同。

三、  保護參與者的隱私性:

雖然區塊鏈技術會自動記錄參與者的所有行為,但是也僅限於交易訊息,而且雖然每個節點上都有完整的帳本,但系統可以限定每一位參與者被授權觀看的交易訊息,未被授權的紀錄及參與者的身分資訊是不能觀看的。

四、  打造交易共識:

無論參與者是以匿名或者是公開的身分加入區塊鏈網絡,只要某個參與者發起一項交易,所有參與者都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交易資訊,並且透過區塊鏈技術的共識演算法決定由那些參與者負責驗證這筆交易,避免被某些人所控制的違約狀況發生。

供應鏈金融是智能合約的重要試點

理論上,可以將交易條款數位化的合約都可能被編寫為智能合約,但在實際應用上,簡單的交易並不需要用到智能合約就可以解決了,而複雜耗時的交易,要如何說服所有的當事人都配合成為參與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以銀行業務中最複雜的國際貿易融資為例,銀行會基於進、出口商所提供的單據來協助融資。其中重要的單據包含買賣契約(Sales Contract)、訂貨單(Purchase Order)、銷貨發票(Invoice)、包裝單(Packing List)、貨運提單(Bill of Landing)、保險單(Insurance Policy)等。銀行依據客戶需求,提供各種融資方案,包含訂單融資/外銷貸款、進/出口OA融資、信用狀L/C、Factoring、Forfaiting等,看起來似乎是一個智能合約可以大顯身手的場域。但是金融機構只是貿易的一個環節,還有申報需求、物流需求。而光是物流需求,就有倉儲、海運、空運、陸上貨運等單位;申報需求也有海關、檢疫局、報關行等單位。若是只有金融單位在做這件事,就會有資訊落差或業務落差。如何使物流、申報這些不同的單位願意加入區塊鏈平台,成為智能合約的參與者及協力者,將會是金融業主導的區塊鏈金融成敗的關鍵。

既然傳統金融機構還無法滿足貿易活動中製造廠商的融資需求,全球電子代工龍頭富士康科技集團已經展開行動,從供應鏈切入,應用區塊鏈技術建構融資平台,試圖解決其供應商尤其是中小企業的融資問題。2017年3月,鴻海集團旗下金融服務平台子公司富金通與中國大陸點融網共同宣布,推出名為“Chained Finance”的區塊鏈金融平台,要替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也被市場解讀為鴻海集團擴大供應鏈金融服務的一環。

為什麼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是由製造業龍頭(以下稱為「核心公司」)來解決,而不是由傳統的金融機構來處理?因為傳統金融的融資行為,徵信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企業愈大,資訊反而愈公開透明,徵信的成本反而較低,對中小企業的徵信成本不但較高,而且融資規模又不如大型企業,導致金融機構往往不願意對中小企業放貸。即使有意進行放款,一連串徵信驗證的流程完成到撥款,可能要花上二、三個星期,業者等不及了或最終借不到錢,只好拿房子抵押,或是去跟利息更高的地下錢莊打交道。

如果將區塊鏈技術引進核心公司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可以從根本上改變這個狀況,因為區塊鏈資料無法竄改的特性,將可使參與供應鏈金融平台的廠商逐步建立其貸款徵信的基礎。而由核心公司建置的供應鏈金融平台,因為能追蹤到貨物買賣及物流資訊,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讓參與該平台的融資機構(可以由核心公司自己經營或與傳統金融機構合作)完成借款、撥款,但這樣還不夠,最好的狀態是,供應商想借時就借,不需要時立即還回去,將借貸成本降到最低。

更進一步來說,如果將智能合約的概念引進到供應鏈金融平台上,可能出現更有效率的場景,例如買方及供應商將確認後的訂單上傳給融資機構,融資機構依供應商過往的交易資料決定融資金額及利率,一旦供應商交貨並經買方通知確認驗收後,融資機構亦同時收到通知,即自動將貸款撥付並開始計息,無需文件的傳遞及認證,各方參與者也不必擔心資料被否認或竄改。

智能合約的未來

從供應鏈金融平台的發展來看,科技已使行業的界限更為模糊,金融業的融資功能是否會被製造業核心公司取代?或是金融業被迫與核心公司合作,由核心公司擔任資訊流的創建者,金融業擔任資金流的管理者,就要看那一方有較強的競爭力。比較值得思考的是,關於智能合約美好的描述,一旦開始大量應用,發生紛爭時,現行法律規定及司法機構的裁判能力是否跟得上,是法律界應該及早開始思考的問題。因為現行商業交易的法律規範及司法實務經驗,基本建立在點對點(一對一)的法律關係。在新型態智能合約的規範下,多對多的交易成為常態,多方契約的權利義務關係將會十分複雜,在去中心化之後,不再有以傳統方式認定的權威訊息或證物存在,人類社會的立法及司法體系必須要及早開始準備,以迎接智能合約時代的新挑戰。

請輸入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