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2 以色列醫療器材產業的借鑒
即使在這樣的產業現實下,台灣要發展醫療器材產業,尤其是高階醫材,並不是一籌莫展。放眼全球,有一個有趣的國家,可能是我們可以師法的對象,那就是位於西亞地區的以色列。
依經濟部投資業務處所編製的資料(2012年12月更新)1顯示,以色列醫療設備科技先進,為全球醫療設備主要出口國之一,目前以色列生命科學產業現有超過1,000公司,目前以色列如以每百萬人口中有128個生物技術企業,其企業密集度為全球第一,其中65%為醫療器材公司、11%為生技公司、13%為醫藥公司、8%為醫療資訊公司、2%為農業生技公司。以國生命科學業者中僅約28%業者有營業收入,其餘31%公司為種子公司,41%業者從事研發,大多數以國生命科學公司發展需仰賴以國政府、民間創投基金及外資投資。全球大藥廠如GlaxoSmithKline、Merck、Roche、Novo Nordisk、Pfizer及各大醫療器材公司如Johnson & Johnson、Siemens、Philips、GE Healthcare等均在以色列設立分公司並投資該國生命科學產業。
一個沒有天然資源,人口不到800萬,與四鄰國家為敵,建國64年以來打過五次重大戰爭及無數次不定時發生的戰事的國家,為什麼可以成為一個醫療器材產業的重鎮?依經濟部的分析,以色列成功的主要因素包括(1)政府立法支持、設立專門機構促進技術研發、搭建技術研發合作平臺;(2)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基礎研究實力雄厚;(3)成熟的技術商業化轉化機制;(4)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及完善的仲介組織服務;及(5)混合式的創新(mash up),這種獨特創新模式的最佳表現就是以色列的醫療器材和生物工程結合資通訊科技,以色列醫療器械中有95%使用了現代資訊技術,為全球醫療器械製造領域資訊技術運用最為廣泛的國家。
在前述以色列的五項優勢中,筆者認為台灣已具備(1)政府支持及作為;(2)高素質人力;及(5)將資通訊科技整合到醫療器材等三項條件。台灣欠缺的是(3)成熟的技術商業化轉化機制,以及(4)廣泛的國際合作交流及完善的仲介組織服務。這兩項工作最適當的執行者,就是創投事業。
創投事業對台灣人而言並不陌生,1984年台灣出現了第一家創投公司,到現在已經有接近三十年的發展歷史了。90年代電子業的繁榮興盛,創投功不可沒。全世界創投業的大本營在美國,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創投事業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知道的人可能就不多了。曾經有一位在舊金山灣區工作多年的創投業前輩告訴我,創投業是從猶太金主開始的。
猶太人是一個極為特殊的民族,一千多年的流離,讓他們深深了解,只有知識和智慧是不能被統治者和暴力剝奪的個人財富,而專業知識則是他們換取財物及創造利潤的工具,因此,猶太人也鼓勵下一代成為醫師、律師、金融家、科學家、商人等職業。有一個笑話是這樣說的,一位猶太媽媽帶著兩個小男孩走上街,路人問她兩個小男孩多大了?媽媽回答:「醫生三歲,律師兩歲。」筆者曾經認識一位華爾街的律師,問他為什麼去讀哈佛法學院,他說因為讀醫學院要四年,加一年實習,五年時間只是成為一個小住院醫院;讀法學院只要三年,畢業後進華爾街就是十萬美元以上的年薪,夠努力的話兩年以後就可以獨當一面,當然是讀法學院比較划算。他就是一位猶太人。
了解創投這個行業的人都知道,創投將資金投入後,換來的是一疊文件,投資者和被投資團隊間如果沒有強大的互信,投資關係將很難建立也很難維持。2創投為什麼適合猶太族群經營?因為猶太人中有最優秀的金融家、科學家、律師、會計師,而這個族群有強大的凝聚力,彼此之間有一定的信任和商業規則,可以將「投資」這項行為的交易成本降至最低。以色列是美國以外創投業最活躍的一個國家,在這裏,許多新創的醫療器材公司是沒有收入的,其目標也不是創造「收入」,而是創造「價值」。我們回到微笑曲線來看,因為醫療器材的品牌建立不易、服務難做,以色列的創業家聚焦在微笑曲線左方的專利、技術區。新創公司的目標是將產品開發完、智慧財產保護好、產品上市的文件齊備後,將公司或整個產品的「文件」(就是無形資產)賣給有品牌、有服務網絡的大公司,自己功成身退,拿錢走人。
2.4.3 台灣的產業發展方向
在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上,除了政府的支持外,台灣和以色列有許多相似的地方如下:
(一) 國內市場太小,不足以支持醫療器材公司的發展與成長;
(二) 醫療產業先進,可以支持醫療器材的研發與人體試驗;
(三) 高等教育普及,人力資源充足;
(四) 資通訊產業發達,可以結合生醫科技開發新世代醫療器材。
台灣要加強的是將生醫科技商業化的經驗、在醫療器材產業國際合作交流經驗、以及完善的仲介組織(例如專做醫療器材產業的創投、會計師、律師事務所)。 參考微笑曲線理論和前述台灣現在的條件,可以對台灣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做如下的分析:
(一) 曲線中間的「製造」領域,雖然為台灣的強項,但大多數的醫療器材不以量大取勝,「製造」又是附加價值最低的分工區塊。因此,「製造」是台灣醫療器材產業已經具備的能力,但不將爭取製造代工機會做為產業發展的重點。
(二) 曲線右邊的「品牌」及「服務」,本非台灣廠商的強項,加上醫療器材並不是便宜就會有人用,「品牌」是醫事人員決定要不要使用這個醫療器材的重要決定因素,台灣可以將發展醫療器材的品牌做為長遠努力的目標,但不經十年、二十年以上的努力恐難見效。
(三) 曲線左邊的「專利」、「技術」,是很適合台灣發展的方向。台灣的工程師對於申請專利及實施技術,已經有很成熟的經驗;台灣的醫師有非常好的基礎醫學訓練,豐富的臨床治療經驗。可惜的是,醫師的養成教育中,並沒有關於智慧財產權的訓練,也沒有和技術人員合作的經驗。台灣的醫師和工程師如果能夠建立良好的合作模式,將有機會和以色列一樣,在微笑曲線的左方領域大放異彩。
總結上面的討論,台灣在醫療器材產業的機會,應該是發展專利和技術,台灣比以色列強的地方,在於我們有產業分工及製造整合的經驗。所以擁有專利和技術後,台灣的廠商可以選擇自製自銷,也可以進行國際合作,將產品授權,或將產品(或公司)出售給國際大廠。在這整個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各方的權利義務要有適當的規範,才不會糊裡胡塗地結合、大吵大鬧地分手。關於這個問題,我們會在第四章創業要務裏有詳細的討論。
醫療器材的研發與創業(一)、(二)、(三)、(四)、(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