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趨勢
「未來像拼圖,未來就在現在,你看著一片片的拼圖,覺得很新鮮,未來就像這樣,你可以拼湊看看,是否能組合起來,也許你能組合成三、四個或更多的圖案,變成新的未來圖案。」
~ 約翰.奈斯比,摘自《遠見》雜誌2006年12月號
未來就在現在,只是現在可以使用在醫療器材產業的圖案太多了,如何取捨以做為預測未來的依據,是一個惱人的難題。筆者不辭鄙陋,選取當今世上可能重大影響醫療器材產業的三個現象做為本章的主題,即高齡人口的增加、高新科技在醫療器材上的應用、以及「負擔得起」的醫療器材需求,這三個現象對醫療器材產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本章最後會將這三個現象組合起來,概略地描繪醫療器材產業的未來圖像,以供有志進軍此一行業者參考。
5.1 高齡人口的增加
據聯合國的報告顯示,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從1950年代的47歲,大幅提高至2010年的68歲。全球平均壽命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營養和衛生習慣改善,以及治療傳染病及寄生蟲性疾病的疫苗與醫療進步。
但隨著人們年紀的增加,慢性及退化性疾病亦普遍發生,例如癌症、糖尿病、心肺疾病及骨骼關節的病症。這對醫療器材的需求至少造成了以下的影響:
(一) 慢性及退化性疾病的監測及治療器材需求增加
慢性疾病的監控有的十分複雜,傳統的醫療是對病情做監控,現在個人化醫療日漸發達,有些疾病已能對藥物的療效做預測,例如以基利克(Glivec)治療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或治療肺癌的艾瑞沙(Iressa),其療效都和腫瘤細胞的基因型有關。因此,在投藥前對每個病人進行腫瘤細胞的基因檢測所需的器材及耗材,其需求已經日漸增加。
又如代謝性疾病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醫療的頭號大敵之一,其中又以糖尿病為代謝性疾病之首。為了監控病人的血糖值,血糖機的使用在已開發國家中已十分普及,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血糖機製造公司一家又一家的上市。
此外,植入性醫療器材如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也是在人們老化器官積勞成疾之後,需求量增大的醫療器材。
(二) 醫療器材的成本及效能之考量
美國的醫療支出在2008年已經超過GDP的16%,而且並沒有降低的趨勢。醫療需求隨著高齡化社會增加的同時,醫療經費整體支出的壓力已經讓許多國家喘不過氣來。因此,在研發新種醫療器材的同時,要注意到高科技高成本的醫療器材,被納入健康保險支付體系的機會將愈來愈低。新的醫療器材除了功能導向之外,要將增進效能、降低成本、減少人力等因素考慮進去,才有機會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三) 居家照護項目日漸增加
根據OECD的統計,其會員國在2000年到2009年間,國民平均住院天數呈現了明顯下降的趨勢。其中平均住院天數最長的日本為18.5天,最短是墨西哥3.9天,美國為4.9天,而OECD會員國平均住院天數為7.2天。這個天數代表的不是不同人種生病恢復速度的快慢,而是各國醫療體系的管理邏輯。除了醫療費用的考量外,有幾個醫療觀念導致病人留院天數的下降,(一)醫院充滿了各種病原體(細菌、病毒),住院病人的感染管控一直是各醫院的大問題;(二)醫院的設施是統一規格,沒有辦法為病人量身訂作,硬體設施並不見得利於每一個病人的使用;(三)在病房內充滿了「老、病、死」的氣氛,不利於病人的心理療養。
因此,各國的醫療體系訂定了不同的留院標準,但基本原則是病人可以不必住院的就改看門診,能夠不看門診的就在醫院以外的場所(不一定是有專業人員服務的場所)自行照護,每隔一段時間回診即可。這導致的結果:一是住院設備的需求減少,二是居家護理的器材需求增加。現今在家中使用呼吸器、鼻胃管、導尿管的情況比比皆是,以台灣為例,最近又有專科醫師推動居家血液透析(洗腎),未來還要推長期照護體系,居家照護市場的成長是有心要進入醫療器材產業者必須注意的趨勢。
(四) 預防醫學的普及
「預防重於治療」是大家都認同的觀念,隨著年齡的增長,許多人開始重視疾病的預防,並定期接受健康檢查,以防微杜漸,在達到疾病的狀況前先以調整飲食、運動及生活習慣來矯治。健康檢查會利用到檢測性質的醫療器材,但這多是利用醫院既有的設備,可以創造的是耗材的需求。
比較特別的是由於基因科技的發達,近二十年來已經出現了真正的科學算命,前面提到以基因檢測來預測藥物療效是一例,其他如乳癌等各種癌症基因及各類遺傳性疾病基因的檢測,都讓預防醫學向前推進了一大步。這個市場目前正蓄勢待發,我們在第5.2節會有更詳盡的討論。
醫療器材的研發與創業 (一)、(二)、(三)、(四)、(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 (十八) 、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 (二十二) 、 (二十三) 、 (二十四)、(二十五)